收藏丽水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版
官方APP

作者:潘立成
  清晨,当第一屡霞光在东方天际出现时,预示着一轮红日即将喷薄而出。此时,全世界最大的广场一一中国的天安门广场上已聚集着成千上万的人,大家以崇敬的心情期待着一个庄严时刻——升国旗仪式的到来……忽然,一支穿着俊美仪仗服的国旗护卫队官兵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出天安门,走过金水桥,走过长安街,走向旗杆旁……在嘹亮的国歌声响起的时候,指挥官“嗖”地一声从腰间刀鞘中抽出锃亮的指挥刀,潇洒地指向天空,就在同一时刻,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被护旗手“哗”的一下展开,和东边的太阳一道冉冉升起……

  这把扬国威,振军威的指挥刀,被称为“天下第一刀"。这“天下第一刀”的专利发明者既不是哪位专家,也不是哪个大城市大工厂的工程师,而是浙江省丽水市庆元中山宝剑厂厂长沈从岐!

  我第一次认识沈从歧是1996年。

  那年我和丽水市总工会组织的50多人一起到北京疗养。一天晚上,我从外面回到宿舍,几个人七嘴巴舌地说,刚才来了个自称是丽水籍而在北京工作的人找他妹妹。他妹妹可能是前一批来疗养的,现已经返回了。他说前几天没及时来看妹妹是因为自己太忙,他说自己与刘少奇、贺龙等人的亲属及党、政、军中的一些人都很熟悉,还说他的妻子现仍在丽水财税局工作……大家疑惑;听起来这个人蛮厉害的,就不知道是真是假?丽水是否真有这样的人?

  回到丽水,其他人也许早已将这个神秘的人物及他讲的话忘掉了,而当了几年记者的我却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好奇地赶到市财税局去打听,恰巧办公室主任李菊风是我同学。我问:“你们单位有没有一位女干部的丈夫是在北京工作,且有一定能耐的?”李菊风毫不犹豫地说:“有哇有哇,她叫梅少娟,她丈夫叫沈从岐。”我说“你能否帮助联系一下,等沈从岐回丽水时,带我去拜访他?”李菊风欣然答应:“行。”

  走进沈从歧的家,如同走进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客厅的墙上挂满了书法真迹条幅,且大部分是军界书法家题写的,其中曾任国防部长迟浩田的题词“威武文明,壮我军威”最为耀眼。客厅正中墙上是幅一米多长的黑白照片,那是1964 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全国公安部队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代表大会代表时的合影,沈从歧也在其中。台桌上的一幅照片是华国锋和沈从岐两个人紧紧握着双手的半身照,一眼看 去,他俩似久别重逢的好朋友。一个家庭,一个普通的家庭,能有这么弥足珍贵的照片,足见家庭的主人是不一般的!这个不一般的家庭主人就是沈从歧。他穿着一身没有军衔的老式军装,虽然身材不高,且己年过半百,但腰板笔直精神矍铄,思想敏捷,声音宏亮,俨然一副将军模样!
  
  沈从岐于1940年出生在浙江省庆元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61年他高中毕业就参加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改为公安部队)。在部队,他是一名侦察员,在刻苦学习军事技术的同时,还积极为部队养猪、发明节能灶……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63年7月,沈从歧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公安部队共青团代表大会,1964年7月出席全国公安部队“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代表大会,并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在座谈会上,当国家主席刘少奇听了他的事迹介绍后,握着他的手亲切地勉励道:好好为人民服务”,并送给他一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从此,沈从岐一直把这句话、这本书作为自己人生行为的准则。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沈从歧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正当领导准备提拔重用他时,1966年,在全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那是个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年代,国家主席刘少奇等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遭到了无情批斗。沈从歧因对刘少奇怀有深厚感情,在思想上、言论上、行动上都与文化大革命相抵触,因而被打成反革命,开除党籍,强令退伍。
  
  1967年,沈从岐带着身心创伤,回到故乡,可回乡也不能住家里,因当时到处都有造反派,到处实行所谓的“群众专政”,于是他只身躲进深山密林中度过了3年野人般的生活……直到1971年沈从歧的冤假错案才初步得到纠正,后来被安排到庆元县化肥厂当工人。由于沈从岐表现好,厂里任命他当该厂保卫科科长。

  “文革”结束后,沈从岐的错案得到彻底平反。1983年从化肥厂调到了庆元县造纸厂。不久,该厂由于缺乏造纸原料松木而无法生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庆元县委、县政府决定让造纸厂与农民联合造林,厂部任命沈从岐为营林科科长。沈从歧受命于危难之时,面临资金、人力等许多难题,他深入农村与农民促膝谈心,推心置腹地商讨营林措施,并四处奔波,积极筹措资金,终于成功地建立了10多万亩的育林区。“林纸合作”的经验被省内新闻媒体广为传播,沈从岐继在部队之后又一次成为新闻人物!
  
  松木林是造成功了,可是要成材还要等时间呀!而目前厂里就急需要原材料。怎么办?沈从岐彻夜难眠,碾转反侧……
  
  一天,沈从岐望着山上大片大片的毛竹林,心想:能否用毛竹代替松木造纸呢?他到外省造纸厂和纸品市场作了调查研究后,得出结论:以毛竹为原料造的纸,同样很畅销。而庆元县有丰富的毛竹资源。沈从岐提出以毛竹代替松木,不仅解决了厂里原料紧缺的燃眉之急,节省了到外地买原料的运输经费,而且还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开创了道路,这做法很快得到省里的肯定,当时的浙江省长薛驹认为这是山区农民脱贫的一条好途径,要求有关部门将这成功经验作为典型进行介绍。于是,沈从岐第三次成为新闻人物,受到领导的关注和器重。

  1985年9月,作为军队对庆元革命老区经济建设的一个援助项目,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在庆元县创办的中山帽厂,以“军转民”的形式转给庆元县造纸厂,沈从岐即被任命为中山帽厂厂长。

  沈从岐走马上任后,根据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民政部长程子华“发扬老区革命精神,坚持开放改革,办好中山帽厂,为中华民族争光”的指示。狠抓技术改造,拓宽市场渠道,生产系列产品,不到3年就取得了辉煌成绩: 1986 年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时,该厂产品正式被批准以“中山”命名,以“庆松”牌获取国家注册商标。1987年获第十届全国优秀旅游纪念品二等奖。1988年在全国体育用品博览会上被评为“最受欢迎产品”一等奖。

  1988年5月,中山帽厂体制改革,沈从岐承包了这个厂之后,为了开辟产品渠道,他组织了一批人研制生产剑和刀,不久即创办了附属宝剑厂。沈从岐不论进行怎样的改革,生产怎样的产品,他都始终与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友好的交往就成为后来生产“天下第一刀”的契机。

  1992年初,中央军委根据当时我国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和大对外交流的新形势,决定为三军仪仗队改制新式礼服,任务下达到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该所科研人员参考世界各国仪仗队服饰资料后,认为仪仗队佩戴指挥刀比佩戴手枪更加威武,于是建议仪仗队在换着新式礼宾服的同时,执行队长和分队长将原佩戴的手枪改为佩戴指挥刀。建议上报中央军委,军委领导研究后,表示同意。邓小平指示,要制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指挥刀。军委命令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设计好图样上报。

  我国军械专家黄昭麟工程师欣然受命担纲,他率领科研人员来到中国军事博物馆对美国、法国、瑞典、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仪仗指挥刀进行反复对比、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军情和民族特点,精心设计了5种图案上限军委,军委选定其中一种,要求立即制造出样品。黄昭麟工程师携带图纸四处奔波寻找生产厂家,但在北京等大城市中的10多个大、中型厂均因时间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工艺技术难度大而不敢承担。有的人甚至说,刀就是刀,枪就是枪,怎样才算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挥刀?无奈之时,黄昭麟他们想起了远在浙江丽水的家“军转民”小厂一庆元县中山帽厂附属宝剑厂。

  因为他们知道该厂厂长沈从岐是军人出身,对党和军队怀有深厚感情。沈从岐还是庆元县相邻的龙泉市历史上著名的“沈广隆壬字号剑铺”主人沈广隆的后裔。

  早在春秋战国后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由于南方山高江多,水陆交错,不象北方幅员辽阔,适合于用战车战马。因而吴越带率先发明了冶炼技术,继而研制成短兵相接用的铁质刀剑,龙泉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古代著名的刀剑生产基地,素有“剑乡”之称。

  1951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龙泉“沈广隆壬字号剑铺”所铸的龙泉宝剑因质量上乘、造型独特,受到外国朋友的青睐,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从此,龙泉宝剑走出国门,名扬世界。1930 年秋,全国武术比赛在南京举行。龙泉宝剑以其“软能砍断头发,硬能斩钉截铁,锋利无比:能屈能伸,富有弹性,原色自然,寒光逼人,剑面嵌铜,图案古朴,既实用又美观"四大优点而被评为“最优秀剑”。

  1956年, 龙泉“沈广隆剑铺”等7名铸剑老艺人组成了生产合作小组,各尽所长,花了2个月时间精心铸就了一把长锋宝剑, 在当年7月1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呈献给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主席见后十分喜爱,并给生产合作小组寄来了200元钱,这绐龙泉宝剑业以极大的鼓舞!

  1972年龙泉宝剑生产合作社为国家外交部定制了4把高档剑,作为国礼赠送给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行,尼克松等人见后欣喜不已,赞叹不绝。

  沈从歧是军人出身,也是一名老公安战士,从小就受到党的教育和培养,对党、军队和公安事业都有特殊的感情。他听完军委科研人员的情况介绍后,当即用宏亮的声音表示:“军委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厂,这是我厂的光荣,无论困难多大,我们也要想尽办法完成!”

  中山帽厂当时正在试制木纤维安全帽新产品,工作十分繁忙。沈从岐只好停止原来的生产,全力以赴投入到生产指挥刀上。因生产仪仗指挥刀的工期紧、时间短、任务重,沈从歧生怕独自完成不了,就去找另一家宝剑厂商量,要求他们协作共同完成这历史使命,而那家宝剑厂提出要沈从歧投资38万元才愿合作。沈从岐无法解决这么多资金而合作未成。当时,沈从歧曾去联系了好几家宝剑厂,要求给予协作,这几家厂见到设计图案和制造要求后,均因工艺难度太大等原因而没答应。于是沈从岐只好独家挑起承制任务。

  为了完成生产高质量仪仗指挥刀的光荣任务,沈从岐不仅到龙泉、温州、杭州等本省的一些厂家去登门求教,而且还不辞辛苦,远到上海、福州、北京等外省市去向同行厂家学习生产技术。为了解决资金困难,他除了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用外,还把自己落实政策时补发的工资也全部拿出来用。为了多几个得力的帮手,他全家出动,把正在杭州读大学的儿子也召回来,还派遣妻子到杭州、上海等地联系工作。为了制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刀鞘,他先尝试用模具压金,结果失败了,4万元钱的投入化为乌有;为了节省时间,他出差时都是选择夜间坐车,白天工作:为了节约开支,他自己省吃俭用,住最低档的旅馆,吃最简单的快餐和方便面。由于日夜颠簸劳累,沈从岐终于病倒在床,在医护人员和妻子的精心治疗、调养下,身体健康才有所恢复,本来还需继续治疗,但他不听医师和妻子劝告,又投入到工作中去。

  1992年7月,沈从歧把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制成的第一把刀,送给军委领导和有关专家审验,得出的结论令沈从岐大吃一惊!他们认为刀上的图案“龙缺腾动,凤缺舞姿”,不能体现出人民解放军威武的形象。沈从歧从希望的巅峰跌到了失望的谷底。但是,他没有气馁!深山密林中的苦难生活磨砺了他钢铁股的意志。从北京返回庆元后,他又一次次地上门向那些七、八十岁的老艺人求教传统的生产工艺,同时也向一些宝剑厂的年轻技术人员学习新的技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点。在7、8个月中,他从庆元9次送刀进北京验审,9次都没有通过。9次的生产工艺,9次的生产资金。9次的往返费用对于这个自己承包的小厂,是多大的压力呀,但沈从歧没有动摇。他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他又带着干粮和水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翻山越岭去向一位80多岁的铸剑大师请教。这位大师鹤发童颜,长须飘飘,退休在家多年。大师16岁就开始跟师博学习铸剑技术,后来以高超的工艺赢得大家信赖。沈从歧找到他后,上前向他深深地3鞠躬,然后含着热泪说明来意,请求指教。大师认真听取来者的介绍后,从上到下仔细端详了沈从岐一翻,似乎洞察到他的一片 赤诚之心。又拿起沈从岐带来的图案和刀,认真的观察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一一作了指点。沈从歧听罢恍然大悟,他无比感激地从怀中掏出自己省吃俭用的1000元钱递给大师以表谢意。大师见钱怒不可遏,把钱扔回给沈从岐,然后把他推出门外,逼他快走。沈从岐星夜赶回工厂,根据大师的指点,改进工艺,克服困难,终于制造出了第10把刀!

  1992年9月6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沈从岐携带制造的宝刀第10次进京接受军委领导及专家的严格审验。当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国防部长迟浩田、总参谋长张万年等领导人和军械专家经过认真审验后一致认可通过!沈从岐长长地舒了口气,热泪夺眶而出,脸上绽出了胜利的笑容....

  我军第一把仪仗指挥刀诞生了!它带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期望,带着中央军委和沈从歧等一批科研人员的心血,被光荣地载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史册!

  这第一件样品刀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珍贵文物收藏。

  经过一系列合法程序,国家专利局授予它“中华优秀专利"称号,并经有关领导批准,称之为“天下第一刀”。

  从此,沈从歧的名字也伴随着“天下第一刀”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现在让我们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仔细观赏一下这把刀的风采:此刀长100m,宽2.5Cm,重1.65公斤。主刀用钛合金钢制成,永不生锈,刀形笔直坚韧。熠熠生辉,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力量与尊严。主刀底部配以云龙纹,并刻有“天下第一刀”5个遒劲有力的篆字。刀的护手采用合金精工铸造,并镀有24K黄金,其凤凰羽翼处嵌有21颗宝石,金光耀眼,展翅欲飞;侧视护手,又象是一只和平鸽,昂首挺胸,扑腾双翅,欲冲九霄,动感极强;整个护手的设计隐喻出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热爱和平之情,体现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携手并肩共创“平等、和平、发展”之主题。

  指挥刀的手柄,采用黄金合金制作内形,外包真皮,并用金丝线缠绕,有装饰性花纹,与质地形成了强烈对比,给人以美观、大方、华贵之感。手柄头的中间嵌有一颗大红宝石,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绕四周的34颗小红宝石代表着我国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2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刀体上共装饰56颗红宝石,象征着华夏56个民族。刀鞘用合金制成,外部雕刻9条腾飞的巨龙和巍峨的万里长城。九条巨龙是中国九州大地兴旺发达,蒸蒸日上的象征;万里长城寓意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警察日夜保卫着国家的疆域,维护着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保卫着人民的幸福生活。

  整把指挥刀主题文化深厚,精致美观,经过千锤百炼铸造的钛合金钢加上现代的电镀工艺技术,使刀体坚韧、锃亮,使蚀刻而成的图案纹样清晰、含义明确。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国人民力量和尊严的象征!

  1992年9月30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自10月1日起,执行队长和分队长配用指挥刀。

  十多年来,三军仪仗队配用指挥刀接受过800多次外国国家元首的检阅。1997年,在举世瞩目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驻港部队仪仗队启用了三军仪仗指挥刀;1999年,在澳门回归的交接仪式上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大庆活动中,仪仗指挥刀都光荣地显示了国威、军威。

  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护卫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升国旗仪式时,从1993年10月1日起正式启用仪仗指挥刀。它的启用,为升国旗仪式增加了庄严、雄伟的气氛;国歌声中,闪亮的刀锋脱鞘而出,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沈从岐和职工们设计、制造的“天下第一- ~刀”经历了无数次激动人心的时刻,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振国威””扬军威”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