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龙泉市牢牢抓住绿色生态这个关键,着力推进“两区”建设,生态精品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农业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2.85亿元,同比增长2.8%。
一、以“两区”会议筹备为主抓手,展示龙泉风采
2017年11月21—22日,全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绿色畜牧业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会在龙泉成功召开,省政府孙景淼副省长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龙泉市作为全省5个典型之一,在会上作交流发言。全省25个省直属部门、各市政府、各县市、有关区政府分管领导和农业“两区”办主要负责人共计330人参加会议。龙泉市以“农旅大融合、建设大花园”为定位,通过食用菌全产业链展示中心、兰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黄南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仙仁长寿村、“丽水山耕”公用品牌农产品展示等特色展示点,全面展示了我市农旅融合、生态循环农业、美丽乡村、品牌打造等现代农业发展成效和亮点工作。孙景淼副省长在观看我市精心致制作的农业“两区”建设宣传片、宣传画册后,连连点赞:“龙泉的工作很有特色,看了很有启发,大家非常满意”。两区推进会的成功举办,展示了近年来龙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论,大力发展生态精品现代农业所取得的成效,进一步提高了龙泉农业在全省地位和形象,提高了龙泉农产品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兰巨农业观光园兰巨农业观光园
二、以“两区”建设为主平台,做大特色产业
我市茶业、食用菌、药材、水果等产业闻名遐迩。一年来,我市重点抓好6.2万亩茶园向标准化基地提升,推广多茶类组合生产模式,建成兰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万亩生态旅游观光茶园。我市被授予2017年度“中国十大最美茶乡”和“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龙泉农业国字号金名片累计达17张。建成食用菌全产业链展示中心、食用菌产业服务中心、食用菌精深加工园、工厂化示范园、灵芝生产特色园,建成食用菌生产示范园3个、龙头菌种场2家、食用菌标准化基地10个。
龙泉市黑木耳特色园龙泉市仙桐茶叶合作社基地
完善蔬菜产业产供销体系,新增标准化蔬菜基地2000亩,建成全市第一家蔬菜脱水加工厂。与浙江青年传媒集团战略合作,建立起“基地+商超”供应链和“基地-消费者”直达供应链。新培育“水果采摘游”果园6个,成功举办西瓜节、猕猴桃采摘节等系列活动,水果产业已成为推进乡村旅游的有效载体。组建了龙泉市中药材协会,建立了100亩七叶一枝花示范基地,推广药稻轮作面积500多亩,竹林套种药材面积600多亩,铁皮石斛仿野生栽培面积150亩。同时,我市生态畜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建中蜂养殖基地6个,新增蜜蜂养殖户250户蜜蜂3000群。锦溪张弓桥蜂场、兰巨杨梅岭猪场等6家美丽牧场通过省级验收。
生态养殖场省级精品示范道路沿线美丽业态-菌
三、以“两区”提升为主阵地,加快三产融合
我市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围绕农业“两区”提升,推动“农业+”“文化+”“旅游+”等创新实践,促进农文旅一体融合发展,打造美丽田园,发展美丽产业,催生美丽经济,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周村铁皮石斛基地,把石斛做成景观石,商品溢价10倍;梅地村森林栽培原生态灵芝,结合休闲观光,价格飚升5倍。我市“农旅融合”的做法得到省政府孙景淼副省长的批示肯定。兰巨现代农业园区和黄南省级粮食功能区在丽水率先双双创成3A级农旅融合景区,变园区基地为景区。全市先后新建和提升休闲农业观光区(点)10个,新培育农产品旅游地商品生产经营主体26个,农产品旅游地商品42个,实现农产品旅游地商品营销额4.5亿元。“龙泉黑木耳”、“天和泉”、“肖庄”入选浙江知名农业品牌百强榜,“龙泉黑木耳”、“龙泉灵芝”列入2017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新增农产品商标50个。
农业展示中心兰巨农业观光园
四、以农业“两区”为主载体,夯实农业基础
一是发展循环农业,巩固生态优势。抓养殖污染治理。全面完成全市2931户散养生猪户整治;抓化肥农药减量,全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7万亩,减少化肥施用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94%;抓生态循农业示范创建,建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认定示范主体15家。龙泉现代农业园区实景模型先后在北京中国农交会和省农博会中展出。二是实施放心工程,提升发展质量,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三是加强培育扶持,壮大新型农业主体。龙泉成功创建为丽水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县,培育浙江省骨干农业龙头企业3家,创建示范乡镇2个、生态精品农业示范企业3家、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合作社2个、生态精品家庭农场3个、生态精品农产品20个。四是强化科技支撑,增强服务能力。新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个,筛选、推介发布主导品种164个和主推技术47项,完成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60名,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名。推进机器换人,新增先进适用农机具589台。五是全面开展省定经济薄弱村消除工作,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整合资金,分类经营,创新模式,抓好落实,2017年全市消除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152个,转化率达57.8%,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72.7%。六是深化改革创新,健全绿色机制。推进农业系统“最多跑一次”改革,20大项26小项农业权力事项被纳入了市“最多跑一次”事项,并向乡镇“四个平台”延伸。推进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建设,新增村级益农信息社259个。
一、以“两区”会议筹备为主抓手,展示龙泉风采
2017年11月21—22日,全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绿色畜牧业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会在龙泉成功召开,省政府孙景淼副省长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龙泉市作为全省5个典型之一,在会上作交流发言。全省25个省直属部门、各市政府、各县市、有关区政府分管领导和农业“两区”办主要负责人共计330人参加会议。龙泉市以“农旅大融合、建设大花园”为定位,通过食用菌全产业链展示中心、兰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黄南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仙仁长寿村、“丽水山耕”公用品牌农产品展示等特色展示点,全面展示了我市农旅融合、生态循环农业、美丽乡村、品牌打造等现代农业发展成效和亮点工作。孙景淼副省长在观看我市精心致制作的农业“两区”建设宣传片、宣传画册后,连连点赞:“龙泉的工作很有特色,看了很有启发,大家非常满意”。两区推进会的成功举办,展示了近年来龙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论,大力发展生态精品现代农业所取得的成效,进一步提高了龙泉农业在全省地位和形象,提高了龙泉农产品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兰巨农业观光园兰巨农业观光园
二、以“两区”建设为主平台,做大特色产业
我市茶业、食用菌、药材、水果等产业闻名遐迩。一年来,我市重点抓好6.2万亩茶园向标准化基地提升,推广多茶类组合生产模式,建成兰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万亩生态旅游观光茶园。我市被授予2017年度“中国十大最美茶乡”和“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龙泉农业国字号金名片累计达17张。建成食用菌全产业链展示中心、食用菌产业服务中心、食用菌精深加工园、工厂化示范园、灵芝生产特色园,建成食用菌生产示范园3个、龙头菌种场2家、食用菌标准化基地10个。
龙泉市黑木耳特色园龙泉市仙桐茶叶合作社基地
完善蔬菜产业产供销体系,新增标准化蔬菜基地2000亩,建成全市第一家蔬菜脱水加工厂。与浙江青年传媒集团战略合作,建立起“基地+商超”供应链和“基地-消费者”直达供应链。新培育“水果采摘游”果园6个,成功举办西瓜节、猕猴桃采摘节等系列活动,水果产业已成为推进乡村旅游的有效载体。组建了龙泉市中药材协会,建立了100亩七叶一枝花示范基地,推广药稻轮作面积500多亩,竹林套种药材面积600多亩,铁皮石斛仿野生栽培面积150亩。同时,我市生态畜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建中蜂养殖基地6个,新增蜜蜂养殖户250户蜜蜂3000群。锦溪张弓桥蜂场、兰巨杨梅岭猪场等6家美丽牧场通过省级验收。
生态养殖场省级精品示范道路沿线美丽业态-菌
三、以“两区”提升为主阵地,加快三产融合
我市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围绕农业“两区”提升,推动“农业+”“文化+”“旅游+”等创新实践,促进农文旅一体融合发展,打造美丽田园,发展美丽产业,催生美丽经济,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周村铁皮石斛基地,把石斛做成景观石,商品溢价10倍;梅地村森林栽培原生态灵芝,结合休闲观光,价格飚升5倍。我市“农旅融合”的做法得到省政府孙景淼副省长的批示肯定。兰巨现代农业园区和黄南省级粮食功能区在丽水率先双双创成3A级农旅融合景区,变园区基地为景区。全市先后新建和提升休闲农业观光区(点)10个,新培育农产品旅游地商品生产经营主体26个,农产品旅游地商品42个,实现农产品旅游地商品营销额4.5亿元。“龙泉黑木耳”、“天和泉”、“肖庄”入选浙江知名农业品牌百强榜,“龙泉黑木耳”、“龙泉灵芝”列入2017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新增农产品商标50个。
农业展示中心兰巨农业观光园
四、以农业“两区”为主载体,夯实农业基础
一是发展循环农业,巩固生态优势。抓养殖污染治理。全面完成全市2931户散养生猪户整治;抓化肥农药减量,全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7万亩,减少化肥施用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94%;抓生态循农业示范创建,建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认定示范主体15家。龙泉现代农业园区实景模型先后在北京中国农交会和省农博会中展出。二是实施放心工程,提升发展质量,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三是加强培育扶持,壮大新型农业主体。龙泉成功创建为丽水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县,培育浙江省骨干农业龙头企业3家,创建示范乡镇2个、生态精品农业示范企业3家、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合作社2个、生态精品家庭农场3个、生态精品农产品20个。四是强化科技支撑,增强服务能力。新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个,筛选、推介发布主导品种164个和主推技术47项,完成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60名,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名。推进机器换人,新增先进适用农机具589台。五是全面开展省定经济薄弱村消除工作,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整合资金,分类经营,创新模式,抓好落实,2017年全市消除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152个,转化率达57.8%,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72.7%。六是深化改革创新,健全绿色机制。推进农业系统“最多跑一次”改革,20大项26小项农业权力事项被纳入了市“最多跑一次”事项,并向乡镇“四个平台”延伸。推进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县建设,新增村级益农信息社25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