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丽水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版
官方APP

白鹤尖之晨
生态园
黄龙农业科技园
山村忙秋
  市农业局设办公室、科教处、经管处、产业处、质监处和政策法规处等内设机构6个;下属畜牧兽医局(副处级)、农业行政执法支队、农机管理站等参公管理事业单位3个;下属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农作物站(种子管理站)、土肥植保站、农产品营销管理中心、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心、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服务管理中心、农村能源办公室等纯公益事业单位8个。现有人员编制92名,其中公务员编制18名(含工勤人员2名),参公管理编制29名,公益事业编制45名。现有局党组成员7名,其中正副局长4人、畜牧兽医局长1人、驻局纪检组长1人、办公室主任1人。
一、2012年以来全市农业工作成效
  2012年以来,丽水农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工作部署,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化、标准化、品牌化、电商化“四化同步”发展路径,重点抓好农业“三区”、生态精品农业“361”工程、农业“双创”等三大工作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推进农旅深度融合,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15年,实现农业增加值92亿元,2012年以来年均增长2.8%;粮食生产保持稳定,食用菌、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禽、笋竹、油茶等八大主导产业产值达到105.22亿元,年均增长9.6%。2015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000元,年均增长11%,增速连续7年居全省首位。

(一)平台建设日臻完善,生态农业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至今年12月1日,新培育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生产经营主体214家,新培育农产品旅游地商品433个,累计实现营销额达18.99亿元。全面推进生态精品农业“361”工程创建,到2015年底,累计创建市级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县3个,示范乡镇40个,示范企业和示范合作社203家,示范家庭农场870家,生态精品农产品887个。农业“三区”建设成效明显,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8.7万亩;省级现代农业园区89个,其中现代农业综合区13个,居全省第一;农产品加工园区供地5924亩,入园企业139家,投产104家,农业招商引资每年在10亿元以上。启动实施9个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19个农业特色强镇“一区一镇”规划建设,龙泉食用菌农业产业集聚区,景宁鹤溪惠明茶特色农业强镇、遂昌新路湾种业特色农业强镇入选全省第一批农业“一区一镇”。

(二)产业融合不断深化,农业功能不断拓展。
  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步伐加快,建成松阳茶叶、龙泉与庆元食用菌、庆元竹产业等4条省级示范性全产业链。结合“三改一拆”“六边三化三美”等中心工作,开展“打造整洁田园 建设美丽农业”专项行动,推进农业基地景点化、园区景区化、田园风景化建设,农业与文化、旅游的融合不断深化,荣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国字号”头衔23个,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区(点)284个、休闲家庭农场66个,遂昌、莲都、龙泉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云和梯田农业系统成为全球、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形成中国(松阳)茶商大会、中国(龙泉)灵芝节、云和开犁节、莲都处州白莲文化节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丽水特色农事节庆品牌。
希望鱼跃丰年
(三)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品牌效应持续增强。
  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73家,富来森、仙人源、九川竹木等3家农业企业分别在美国纳斯达克和上海新三板挂牌上市;培育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289家,其中国家级94家、省级142家;培育市级“二十佳”示范性家庭农场54家,市级“十佳”休闲性家庭农场12家;培育职业农民1369人。创建全国地级市首个覆盖全区域、全产业、全品类农业区域公共品牌——“丽水山耕”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137个产品加入“丽水山耕”公用品牌;积极打造庆元香菇、丽水香茶、丽水香鱼、丽水中蜂等特色产业区域品牌,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荣获“中国蜜蜂之乡”称号。全市累计通过“三品”认证农产品106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3个,农业标准化覆盖面平均达到61.2%。我市连续三年在杭州成功举办丽水生态精品农博会,同时积极参加省农博会和重点目标市场农产品推介活动,丽水生态农产品市场营销渠道不断拓宽。

(四)循环农业初见成效,质量安全总体向好。
  整建制推进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双创”工程。整治提升畜禽养殖场705家,落实生态消纳地50.6万亩,累计发展农村沼气用户3.5万户,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60%。共实施16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每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250万亩(次)以上,累计完成统防统治206万亩,提前完成“五水共治”农业各项考核指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市共建立649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建立生产主体信息库入库企业2368家,实现“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全覆盖。九县(市、区)均建成农产品检测中心,158个乡镇建成农产品快速检测室。农产品省级例行抽检合格率均在98%以上,未出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五)科技创新不断加强,综合能力稳步提升。
  农业科技支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与浙江大学合作,实施首席专家制度;与省农科院合作,推进院地合作科技项目27个,完成10个。一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建成乡镇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6万亩,年均增长9.9%,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0%。“互联网+农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一网”(丽水生态精品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一馆”(淘宝丽水特色馆)运行良好、“一村一店”正全面普及,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64.8%,成功举办农业部农村信息化工作现场会,农村电子商务的“遂昌模式”走向全国。

(六)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全国扶贫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三大改革配套推进,走在全国前列。全市2727个村全面完成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完成土地确权登记率93.3%,进度全省第一。初步建立覆盖“市、县、乡”三级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截止2016年9月,累计完成农村产权公开交易1869宗,交易额2.7亿元。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推出土地经营流转权证、林权流转权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证“三权”抵押贷款,全市“三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量达243.7亿元,余额达到86.8亿元。
航拍丽水丽水生态精品农业新篇章 
二、2016年亮点工作
  2016年前三季度,全市农业增加值57.86亿元,同比增长2.9%,增速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62元,同比增长9.5%,增速居全省第一。

  1.加快推进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制定出台《加快推进丽水市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三年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累计新培育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生产经营主体214家,新培育农产品旅游地商品433个,累计实现营销额达18.99亿元。

  2.成功举办2016丽水生态精品农博会。10月21-23日,在杭州举办2016丽水生态精品农博会暨中国长寿之乡养生名优产品博览会,151家企业1500多个生态精品农产品参展,接待杭州市民6.6万人次,现场销售额728万元,场内外互动销售302万元,签订意向合同2.36亿元。

  3.成功创建4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莲都区、云和县、遂昌县和景宁畲族自治县4个县(区)成为全省首批26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之一。至11月底,全市农业生产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例行抽检合格率为100%。

  4.深度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制定了《丽水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

  5.“互联网+农业”成效显著。9月7日,市委书记史济锡代表丽水市在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暨新农民创业创新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市商务局《1-9月电子商务完成情况通报》,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76.06亿元,同比增长78.91%;其中全市农特产品网上销售额42.16亿元,同比增长151.3%。

  6.实施“打造整洁田园、建设美丽农业”三年行动计划。启动9个农业产业集聚区和19个农业特色强镇“一区一镇”规划建设。龙泉食用菌农业产业集聚区,景宁鹤溪惠明茶特色农业强镇、遂昌新路湾种业特色农业强镇入选全省第一批农业“一区一镇”。

  7.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进度全省第一。截至10月,全市已完成实测面积157.75万亩,外业调查完成率93.27%,规范数据建库完成率13.38%,工作进度位居全省首位。

  8.丽水市获得“中国蜜蜂之乡”的称号。2016年,丽水市获得“中国蜜蜂之乡”的称号。截止2015年底,全市共有蜜蜂养殖户4252户,饲养蜜蜂85439群,其中中蜂50428群,为农户增收近1亿元。

  9.“云和雪梨”正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成为我市第一个水果类“地理标志”农产品。

  10.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松阳)茶商大会、第二届中国灵芝大会、第十届庆元香菇文化等一批大型农事节庆活动。
翠色满垅稻鱼共生 
三、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全市农业部门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的发展要求,以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为引领,以农业“两区一镇”建设为主要平台,以生态精品农业“912”示范创建为重要抓手,以农业“双创”工程为重点内容,坚持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电商化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旅深度融合,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保持农业经济稳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实现全市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

  一是加快推进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2017 年,全市新培育农产品旅游地商品生产经营主体和转化农产品旅游地商品各200个,农产品旅游地商品占农业一产产值比重达 15%, 其中“丽水山耕”合作主体 50 个、实现销售额8亿元;市级以上农业主体质量安全追溯覆盖面达 80%。

  二是全面开展“两区一镇”建设:完成9个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和19个特色农业强镇“一区一镇”规划并启动实施,完成农产品加工园区供地1500亩,新增农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亿元。

  三是深化生态精品农业“912”工程创建:新创建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县2个,示范乡镇10个,示范企业、示范合作社各20家,大学生创业典型20个,示范家庭农场200家,生态精品农产品200个。

  四是深度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全市新建农业景观带 9 条、闲家庭农场 30 个、休闲农业观光区点36个,完成美丽牧场建设36个。高速公路可视范围内500米、通景公路可视范围内200米的简易菇棚标准化改造率达到80%,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达到80%以上。

  五是全面完成农业“双创”工作任务:全面推进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创建活动。推进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10个、示范主体98个、生态牧场和清洁化生产主体1000个以上。建立土壤污染监测预警点99个,抽检农业投入品、农药、化肥隐性成份500批次,农产品省级抽检合格保持在98%以上。
瓯江帆船田园诗画
  六是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好 “与省农科院合作科研与推广服务平台”“与浙江大学合作首席专家制度服务平台” “产业技术团队平台”等“三大平台”作用,全市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个,培育科技示范户6000户,有专项资金扶持的生态精品现代农业科技推动项目50个以上。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全年培训基层农技人员450名以上。

  七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主体:新培育农产品旅游地商品生产经营主体200 个;新培育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家,省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20家,市级休闲性(综合性)家庭农场5到10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广校新招农民职业教育学员450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000名。

  八是持续扩大农业品牌影响力:培育“丽水山耕”区域公共品牌,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新加入使用“丽水山耕”品牌农产品100个以上。积极推进特产之乡、“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工作,新增加“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60个以上。

  九是不断提高现代科技应用水平: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做好缙云、龙泉两个“信息进村入户”新增县(市)的试点工作。加快市本级农业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开展丽水市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加强农业信息网规范建设,发挥农民信箱的作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市级以上农业主体质量安全追溯覆盖面达80% 。积极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网上农产品营销普及率达80%。

  十是全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鼓励和引导土地规模化流转,发放土地流转经营权证1000本。创新农村经济合作社经营体制机制,在全市全面铺开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建设,至2017年底,全市新增农村产权评估业务开展数量1000宗,新增农村产权公开交易数1000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