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启动之年,也是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年。年初以来,全市各地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战略,以“打造美丽环境,发展美丽经济”为目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缙云县左库千亩桃花园松阳三都乡酉田村——现代桃花源
一、全市农民收入增幅连续第8年居全省第一
2016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59元,增长9.7%,增幅连续第8年居全省首位。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我市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公共财政预算内“三农”投入同比增长20.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44.8%。美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年全市农家乐民宿新增投资5.4亿元,共接待游客2220万人次,同比增长30.5%;实现营业总收入23.3亿元,同比增长40.6%。农村电子商务实现销售额近112亿元,发放来料加工费18.26亿元。
二、美丽乡村建设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全市以“六边三化三美”行动为主要抓手,持续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2016全面小康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论坛”上,我市被授予“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地区”称号。云和、松阳、龙泉三条线路成功入选全省第一批省级精品示范道路,入选数量位居全省各市首位。同时,建成了一大批精品村、特色村、风景线,以及美丽公路、美丽田园、美丽林相。“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主客共享格局初步形成。

青田县洞背村龙泉西街街道下樟村
三是精准扶贫向纵深推进并获得全国荣誉
2016年,丽水市扶贫办获得全国扶贫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是全省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单位。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取得阶段性成效,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领导的高度评价。农民异地搬迁深入推进,产业扶贫不断深化,全市共投入资金7.24亿元,实现农民异地搬迁4318户14276人。
2017新篇章
2017年,全市“三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之路,围绕“一个中心”,紧扣“三大任务”,抓好“五项重点”,以“三农”改革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焦滩帆影》《刘坑花海》
一个中心,就是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为全年“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大任务,就是打造美丽环境、发展美丽经济,创造美好生活;五项重点,就是通过五个抓,实现村庄美、富裕美、风尚美、活力美、和谐美。
一是抓整治
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全面美丽化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全域美”、“一时美”向“时时美”转型。持续推进“六边三化三美”行动,按照“全域化推进,全过程跟进,全方位提升”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整治提升力度。重点抓好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工作,力争2017年实现零的突破。深入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范围,探索适合山区特点的垃圾处理模式。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提标改造工作,进一步巩固前三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果,扩大覆盖面,增加受益户。

松阳新兴镇大石村村貌历史文化古村—庆元县松源街道九际村
二是抓产业
实现经济发展富裕美。充分放大丽水的自然禀赋优势,努力变自然资源为经济资源,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紧紧围绕“丽水山居”品牌建设,努力打好“生态牌、文化牌、乡愁牌”,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农家乐民宿产业。全市新建10个农家乐综合体,创建30个乡村特色民宿示范项目,力争实现全市农家乐民宿游客接待人次增长20%以上、经营总收入增长30%以上的目标。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来料加工等农村新型产业,实现农民“家门口就业”。持续提升农民创业就业能力,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
三是抓文化
实现乡村文明风尚美。加大对传统民俗的挖掘传承力度,积极打造农村文化阵地、培育生态文明新风,弘扬乡村美丽文化,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深入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全面完成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村落10个重点村48个一般村的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第四批、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程项目建设进度。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持续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云和梯田风光景宁畲家姑娘采茶
四是抓改革
实现制度创新活力美。深入推进“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围绕八大主导产业,分产业逐步推进产业农合联组建,探索市场化运行的体制机制,推动农旅深度融合。继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创新金融支农机制。
五是抓扶贫
实现精准帮扶和谐美。认真落实农村困难家庭帮扶长效机制,通过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开发带动和社会扶贫帮扶,切实保障农村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深化搬迁扶贫举措,促进挖穷根、促集聚、保生态齐头并进。全年完成农民异地搬迁10000人以上。营造社会扶贫氛围,引导和推动各方资源参与精准扶贫,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


一、全市农民收入增幅连续第8年居全省第一
2016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59元,增长9.7%,增幅连续第8年居全省首位。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我市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公共财政预算内“三农”投入同比增长20.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44.8%。美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年全市农家乐民宿新增投资5.4亿元,共接待游客2220万人次,同比增长30.5%;实现营业总收入23.3亿元,同比增长40.6%。农村电子商务实现销售额近112亿元,发放来料加工费18.26亿元。
二、美丽乡村建设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全市以“六边三化三美”行动为主要抓手,持续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2016全面小康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论坛”上,我市被授予“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地区”称号。云和、松阳、龙泉三条线路成功入选全省第一批省级精品示范道路,入选数量位居全省各市首位。同时,建成了一大批精品村、特色村、风景线,以及美丽公路、美丽田园、美丽林相。“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主客共享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精准扶贫向纵深推进并获得全国荣誉
2016年,丽水市扶贫办获得全国扶贫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是全省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单位。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取得阶段性成效,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领导的高度评价。农民异地搬迁深入推进,产业扶贫不断深化,全市共投入资金7.24亿元,实现农民异地搬迁4318户14276人。
2017新篇章
2017年,全市“三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之路,围绕“一个中心”,紧扣“三大任务”,抓好“五项重点”,以“三农”改革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一个中心,就是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为全年“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大任务,就是打造美丽环境、发展美丽经济,创造美好生活;五项重点,就是通过五个抓,实现村庄美、富裕美、风尚美、活力美、和谐美。
一是抓整治
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全面美丽化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全域美”、“一时美”向“时时美”转型。持续推进“六边三化三美”行动,按照“全域化推进,全过程跟进,全方位提升”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整治提升力度。重点抓好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工作,力争2017年实现零的突破。深入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范围,探索适合山区特点的垃圾处理模式。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提标改造工作,进一步巩固前三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果,扩大覆盖面,增加受益户。


二是抓产业
实现经济发展富裕美。充分放大丽水的自然禀赋优势,努力变自然资源为经济资源,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紧紧围绕“丽水山居”品牌建设,努力打好“生态牌、文化牌、乡愁牌”,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农家乐民宿产业。全市新建10个农家乐综合体,创建30个乡村特色民宿示范项目,力争实现全市农家乐民宿游客接待人次增长20%以上、经营总收入增长30%以上的目标。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来料加工等农村新型产业,实现农民“家门口就业”。持续提升农民创业就业能力,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
三是抓文化
实现乡村文明风尚美。加大对传统民俗的挖掘传承力度,积极打造农村文化阵地、培育生态文明新风,弘扬乡村美丽文化,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深入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全面完成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村落10个重点村48个一般村的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第四批、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程项目建设进度。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持续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四是抓改革
实现制度创新活力美。深入推进“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围绕八大主导产业,分产业逐步推进产业农合联组建,探索市场化运行的体制机制,推动农旅深度融合。继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创新金融支农机制。
五是抓扶贫
实现精准帮扶和谐美。认真落实农村困难家庭帮扶长效机制,通过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开发带动和社会扶贫帮扶,切实保障农村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深化搬迁扶贫举措,促进挖穷根、促集聚、保生态齐头并进。全年完成农民异地搬迁10000人以上。营造社会扶贫氛围,引导和推动各方资源参与精准扶贫,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