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概况
方山,在青田县东南角,奎岩庄在方山的东南方,与温州瓯海的北林垟,瑞安的瑶庄多接壤。是一四周环山的盆地,有九条山岭与外界联接,因山高岭峻,人们常说“方山九条岭,条条透天顶”。过奇云山是古县道,方山到温州、瑞安、平阳各九十里。奎岩庄是方山三十六村之一,村民全部姓陈,因村头有巨石头形似头盔,故名。村头村尾有大樟树。
村庄开发于何时已无从稽考,青田司下陈姓第八代长子陈鲁于明洪武年间来村结庐而居,就是奎岩庄的始迁祖,他不愿做官,朝廷封他为耕乐公,至今已传二十多代,六百余年。
风光秀丽的奎岩庄村奎岩庄村一角
本村山场有前坦垅、殿后降、泻坑、十股头、寨坪、驮竹园、苦竹湾、九孟降。除十股头、寨坪外,其他六处直达山顶,苦竹湾、九孟降更连接牛敦头、龙潭湖、直至龙宫。
本村有土地425公顷,村庄四周的田地都是奎岩庄的,最大的马地垟,是本村的米桶田。有史记载以来,就是通过千工峡引奇云山之水灌溉。
村庄历史人物
陈姓历代祖先出过许多有名望的人物。始祖陈鲁、以后的四份太公有斐、有功、有夲、周冕、七兮太公梦梅七兄弟。清时的贡生洛川、镜川和处士式金、希翰等人皆望重一时,被尊为乡贤。民国时期七兮后人陈尧、曾任少将副师长,新坑陈惊奇曾任某部副师长,陈致中曾任团长。后来更是人才辈出,通浩、敏奎等人皆一时俊秀。陈明是世界闻名的蝶画大师,益奇以微书微刻传世,陈杰多副作品被台湾艺术馆收藏。
陈姓宗祠宗祠内景
村庄发展
本村道路原来都是泥路、石路、今已建成马车坑过危山至奎岩庄,倪岸过水碓下到奎岩庄的两条车路,在村头连接。沿坑变村头到村尾,移掉厕所牛栏,向坑面伸出建成六米宽的水泥大道,向南辐射建成小马路通向各家各户,在溪流之上建成老人活动室。原先连接村南村北只有三座石板桥和五条蹬步,今已建成十座钢筋水泥桥,有两处保持原有石板,旁边用钢筋水泥加固,同行方便。
水泥大道村庄一角
全村房屋民国十九年被焚,以后陆续东建一间西建一间,已无法恢复原貌。许多人在瓦砾坦上搭单栅居住。三十年后还是草屋,六十年后还有空基坦。近些年来高楼拔地起,有三十多户人家建成现代化的洋房、套房,既高大又明亮。
1980年前后本村人口约一千三百来人,到二十一世纪头十年已不到百人,而且大都是老人和孩子。编纂方山乡志时,奎岩庄在国外的人又697人,大部分分布在欧洲、西班牙,旅居巴塞罗那更众。以后外出和在外出生的已增加到一千二百人。旅外人员远离故土,寄居异邦,艰苦创业,稍有建树即回报乡里,建设家园,其精神风貌、倍受尊敬,堪为楷模,乡间邻人,莫不以此为荣。
方山,在青田县东南角,奎岩庄在方山的东南方,与温州瓯海的北林垟,瑞安的瑶庄多接壤。是一四周环山的盆地,有九条山岭与外界联接,因山高岭峻,人们常说“方山九条岭,条条透天顶”。过奇云山是古县道,方山到温州、瑞安、平阳各九十里。奎岩庄是方山三十六村之一,村民全部姓陈,因村头有巨石头形似头盔,故名。村头村尾有大樟树。
村庄开发于何时已无从稽考,青田司下陈姓第八代长子陈鲁于明洪武年间来村结庐而居,就是奎岩庄的始迁祖,他不愿做官,朝廷封他为耕乐公,至今已传二十多代,六百余年。
风光秀丽的奎岩庄村奎岩庄村一角
本村山场有前坦垅、殿后降、泻坑、十股头、寨坪、驮竹园、苦竹湾、九孟降。除十股头、寨坪外,其他六处直达山顶,苦竹湾、九孟降更连接牛敦头、龙潭湖、直至龙宫。
本村有土地425公顷,村庄四周的田地都是奎岩庄的,最大的马地垟,是本村的米桶田。有史记载以来,就是通过千工峡引奇云山之水灌溉。
村庄历史人物
陈姓历代祖先出过许多有名望的人物。始祖陈鲁、以后的四份太公有斐、有功、有夲、周冕、七兮太公梦梅七兄弟。清时的贡生洛川、镜川和处士式金、希翰等人皆望重一时,被尊为乡贤。民国时期七兮后人陈尧、曾任少将副师长,新坑陈惊奇曾任某部副师长,陈致中曾任团长。后来更是人才辈出,通浩、敏奎等人皆一时俊秀。陈明是世界闻名的蝶画大师,益奇以微书微刻传世,陈杰多副作品被台湾艺术馆收藏。
陈姓宗祠宗祠内景
村庄发展
本村道路原来都是泥路、石路、今已建成马车坑过危山至奎岩庄,倪岸过水碓下到奎岩庄的两条车路,在村头连接。沿坑变村头到村尾,移掉厕所牛栏,向坑面伸出建成六米宽的水泥大道,向南辐射建成小马路通向各家各户,在溪流之上建成老人活动室。原先连接村南村北只有三座石板桥和五条蹬步,今已建成十座钢筋水泥桥,有两处保持原有石板,旁边用钢筋水泥加固,同行方便。
水泥大道村庄一角
全村房屋民国十九年被焚,以后陆续东建一间西建一间,已无法恢复原貌。许多人在瓦砾坦上搭单栅居住。三十年后还是草屋,六十年后还有空基坦。近些年来高楼拔地起,有三十多户人家建成现代化的洋房、套房,既高大又明亮。
1980年前后本村人口约一千三百来人,到二十一世纪头十年已不到百人,而且大都是老人和孩子。编纂方山乡志时,奎岩庄在国外的人又697人,大部分分布在欧洲、西班牙,旅居巴塞罗那更众。以后外出和在外出生的已增加到一千二百人。旅外人员远离故土,寄居异邦,艰苦创业,稍有建树即回报乡里,建设家园,其精神风貌、倍受尊敬,堪为楷模,乡间邻人,莫不以此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