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丽水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手机版
官方APP

龙南风景
高山蔬菜基地
民间木偶戏团
石蛙养殖基地
龙南乡简介
  龙南乡位于龙泉市东南部,东邻云和县,南毗景宁县、庆元县,西连兰巨乡,北接安仁镇,地处瓯江源头,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凤阳山毗邻。境内的凤阳山主峰——黄茅尖是江浙第一高峰。全乡平均海拔800米以上,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行政村有14个,是典型的高山气候地区,气候上具有春季气温回升迟,秋季降温早,夏季短而无酷暑的特点,日平均气温较市区低5——6℃,极少出现3 2℃以上的高温天气,且昼夜温差大。乡政府所在地蛟垟距龙泉市区55公里,距丽龙高速公路安仁入口33公里。
龙南风景龙南风景
  龙南乡下设建兴、建龙、义和、龙南四个管理区,总面积212平方公里,辖33个行政村,98个自然村,总人口22274人。全乡共有党员845名,党支部45个,市乡两级党代表59名。龙南是一个劳务输出大乡,全乡共有1.6万人外出务工,占全乡总人口的70%,其中在龙泉城区和城郊有1.2万人。外出党员共有451名,在市区的党员有396名。市区十人中有一人是龙南人,是龙南外出人员最形象的说法。

  近年来,龙南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好龙南、菇乡休闲园”目标,树立“环境就是资源,健康就是财富”的理念,努力在“生态、绿色、健康”上作文章,建设绿色生态乡镇,打造“菇乡休闲园”,推动乡经济、生态、文化等整体进位升级,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龙南乡高山蔬菜产业示范区简介
  龙南乡地域较大全乡总面积212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9.6万亩,耕地面积2.52万亩,海拔较高全乡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其中1000米以上高海拔的行政村有14个,加上气候温润,雨量充沛,非常适合发展高山蔬菜产业。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龙南乡党委、政府立足龙南乡情,科学谋划发展思路,依托高山生态优势,大力建设万亩高山生态产业带,促进高山蔬菜产业扩面增量,2011年成功申报蔬菜主导产业示范区。

一、高山蔬菜产业四大特点,构建产、销一条龙
  一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全乡高山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7000亩,其中,高山番茄500亩,四季豆2200亩,甜玉米3000亩,高山冷水茭白500亩,辣椒、茄子、南瓜等种植面积1100亩。新建了蛟垟、庵边蔬菜专业村两个。基本建成了以岭后、叶村、安和、蛟垟、垟尾、下田等六个村为中心的高山蔬菜产业带和基地。
高山冷水茭白高山甜玉米
  二是有露天栽培向设施农业迈步。在提升岭后村500亩核心高山钢架避雨大棚的基础上,今年在庵边村、蛟垟村、安和村发展3个钢架避雨大棚基地,基地面积530余亩,为高山露地蔬菜向设施农业(钢架大棚避雨栽培)的转变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三是品种结构在优化。主要培植品种逐步向四季豆、番茄、茭白、玉米等品种集中。由于近年开始大棚避雨栽培的嫁接蕃茄产量高、亩产达12000多斤,效益好、亩产值超过18000元,新建的三个钢架大棚基地均种植番茄,总量已达到200余亩,产量可达230万斤,已成为我乡蔬菜产业中的重点产业。
高山四季豆高山西红柿
  四是销售市场在拓展。按照规范化和市场化的要求,蔬菜营销网络、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正在健全,产品市场在逐步拓展。龙南乡着力培养产销经济人,通过各种渠道帮助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走向市场,如天野、硕丰、同丰等合作社产出的高山蔬菜均由合作社直接销往温州、杭州等地。我乡种植的高山蔬菜倍受温州、杭州等地市民的喜爱,逐步打响了知名度,每年蔬菜旺季联系蔬菜的电话络绎不绝。

二、发展四大蔬菜基地,推进万亩产业带建设
  龙南乡在巩固原有蔬菜发展基础上,着重做好四大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推动整个高山蔬菜产业的发展。一是岭后村高山蔬菜核心基地,该基地由天野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牵头建设,基地面积500亩,主要种植番茄、四季豆、玉米。同时,基地内有投资20余万元建立的蔬菜交易市场。二是蛟垟、庵边、安和3个钢架大棚避雨栽培基地,该基地由同丰、硕丰两个专业合作社和庵边村党支部书记叶周明新建,基地面积530亩,主要种植番茄、玉米等品种;三是以垟尾、下田等地为代表的四季豆种植基地,基地面积600余亩,主要种植四季豆和玉米,带动全乡2200多亩的四季豆发展;四是高山冷水茭白基地。该基地由曹春伟等人新建,以龙案村、洋尾两村为中心,共发展茭白500余亩,龙南茭白连续两年在丽水茭白节上被评为金奖。四大基地的建设,加快了以以岭后、叶村、安和、蛟垟、垟尾、下田等六个村为中心高山蔬菜产业带的发展。

龙南乡夏菇精品园简介
  龙南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民间相传种香菇始祖吴三公在历史上就是龙南的龙岩村人(龙岩村在解放后划庆元县斋郎乡管辖)。800多年以来龙南乡人靠祖传的种菇技艺从事香菇生产,在人类食用菌栽培史上写下了辉煌篇章。香菇顶闹蛟垟源,常年出门好几千。香菇素有“山珍”这美称,现在消费量与日俱增,香菇以往的消费区域局限中、日、韩三国及东南区一些华人居住区,现已遍及欧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香菇生产区最广,但出菇季节大多集中在冬春两季。夏菇正是弥补了5至10月份近半年之久无鲜菇上市的空缺,错开了香菇生产的淡旺季。
夏菇基地香菇
  龙南乡位于浙江省龙泉市东南部,与云和、景宁、庆元三县交界,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凤阳山毗邻,全乡总面积212平方公里,辖33个行政村,98个自然村,有5846户,总人口21158人。龙南山高冬冷夏凉,空气清新,水源清净,为香菇反季节栽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条件。全乡33个行政村除坞坑、金川地势略低外,其它海拔都在800米以上,其中在1000米以上海拔的就有蛟洋、上田、叶村、岭后、麻竹坑等14个行政村。

  龙南乡党委、政府对夏菇生产非常重视,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扶持叶村进行夏菇栽培试验,1999年在高级农艺师周功驻村技术辅导下,改进了用栽培冬菇模式栽培夏菇为覆土栽培夏菇,实验取得了成功。次年便迅速推广到全乡10多个村。至08年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标准化夏菇基地,建造了蓄水池4个总蓄水量问200多立方米,铺设水管14000米,修建机耕路累计2000余米,并制定了夏菇生产标准流程,对夏菇生产的水源、原材料、农药等各道工序制定了标准。2011年龙南申报的夏菇精品园通过验收,成为省级夏菇精品园。2012年龙南乡着力提升夏菇精品园品质,新建了占地800多平方米的夏菇交易市场1个,培育产销经济人5名,规范了产销秩序。通过近10余年的发展,以上田为中心辐射附近十余村的夏菇产业带已建立,龙南乡的生态夏菇基地已经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夏菇基地。2012年全乡有650多户农户种植夏菇,种植数量超过1200万袋,上田夏菇交易市场在交易高峰期间,日均吞吐量达到16吨。据统计,今年夏菇每袋均值4.5元,总产值5400万元,加上冬菇、木耳,全乡食用菌产值可达7000多万元。如今,夏菇生产已成为龙南农村一大支柱产业,农民脱贫致富又一蹊径。就其规模已成为华东地区较大夏菇生产基地。
  
龙南乡风景旅游概况
  龙南乡地处瓯江源头,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凤阳山毗邻,境内的凤阳山主峰——黄毛尖为江浙第一高峰。群山连绵,郁树葱葱,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珍稀的野生保护动物;空气清新,山青水秀,是我市的生态屏障;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大,日平均气温较平原低5—6℃,常年极少出现32℃以上高温天气,是典型的高山气候地区。
华东最大的柳杉群——五星柳杉王下田五显庙
  龙南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下田、龙井五显庙、麻连岱红军标语、双溪瀑布、五星柳杉王、蛟蛘古民居等众多名胜古迹。其中的龙井五显庙由龙南菇民于清光绪22年(1896)募建,是一座建筑工艺最精细、保存最完整的菇神庙,庙内供奉的五显大帝,是龙泉菇民所尊崇的菇神,所以称其为菇神庙。五星柳杉王是全国单株立木材积最大一株柳杉,它高49米,粗276厘米,蓄积130余立方米。据传,明朝洪武年间,五星村建村祖先在村边栽下10株柳杉,后被火烧毁5株,现存5株,直径都超过200厘米,树龄600年以上。
龙井五显庙麻连岱红军标语
  近年来,龙南乡充分发挥背靠凤阳山这一优势,结合生态产业建设,挖掘旅游发展潜力,大力培育和发展休闲旅游业。对凤羽生态山庄、下田、龙井五显庙、麻连岱红军标语、五星柳杉王、蛟蛘古民居等景点进行了规划开发,倾力打造以凤羽生态山庄为龙头,从安和至下田的休闲旅游观光带,对凤阳山旅游业进行了有益的延伸。其中凤羽生态山庄背靠凤阳山,地处最高点,环境最生态,其间有全省海拔最高的水果基地,有全省海拔最高的金观音茶叶生产加工基地,全省海拔最高的品茶亭,实现了生态产业发展与生态休闲旅游的有机融合。

龙南乡香菇文化简介
  龙南是中华香菇文化第一乡,是世界香菇栽培发源地中心区域,1800多年前,龙南的先人利用“孢子”栽培大型真菌,开创了香菇生产先河,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近800多年来,龙南菇民秉承这一传统产业,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为香菇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光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地处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市)交界处的龙南乡也因此被誉为“香菇之乡”和“菇民之乡”。
香菇节开幕式香菇节开幕式
  龙南乡拥有众多的香菇文化遗产。境内有全市最多的5座菇神庙(其中下田五显庙建于明朝万历15年(公元1587年),龙井五显庙募建于清光绪22年(公元1896)),有最早的香菇栽培专辑《菇业备要》(出版于民国12年,公元1924年)和全国最早的菇民工会(成立于民国37年,公元1948年),龙南是全市菇民最为密集的地区。在世代的香菇生产过程中,龙南菇民为了防止盗贼和野兽的侵扰,在自卫中练就了“凳花”、“扁担功”等独特的防身术,和香菇庙会等一系列习俗共同记载着深厚的香菇历史,成为香菇文化研究的活态资料。如今,香菇砍花技艺、菇民防身术已分别列入龙泉市、丽水市、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香菇文化传承:菇民防身术香菇文化传承:砍花法
  针对香菇文化的特点,龙南积极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实地普查、收集、整理相关文献材料, 挖掘香菇发源地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建设菇乡戏苑,成立香菇文化陈列室,出版香菇文化人文杂志,开展了香菇文化非遗传承工作和“中华香菇文化第一乡”申报工作。从2009年开始,在每年的农历6月24日结合传统菇神庙庙会举办“香菇文化节”。 在节日期间举行传统的菇神祭拜仪式和菇民花鼓戏、木偶戏、菇民防身术表演、菇民山歌对唱等民间艺术活动,吸引了附近县市及本市各乡镇大量的游客。香菇文化节进一步扩大了龙南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进一步提升了香菇文化的品位,对于香菇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龙南的香菇文化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逐渐成为龙南的一张“金名片”。目前,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香菇文化节,该文化节被列为市六大特色文化活动之一。

龙南乡外出人员(党员)服务中心简介
  龙南是一个劳务输出大乡,全乡人口22274人,其中有1.6万人外出务工,占全乡总人口的70%,其中在龙泉城区和城郊有1.2万人,占了龙泉市区人口的八分之一。市区从事三轮车、家政、捡废品等艰苦工作的,80%是龙南人。按照人口比例计算,市区每4件矛盾中,就有1件牵涉到龙南乡人。

  为加强对外出农民的管理,服务好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龙南乡狠抓社会管理创新新模式,针对外出务工人口逐年递增、流向相对集中等特点,2008年,在“外出党员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龙南乡外出人员服务中心”,并在城区建立了一个临时党总支和四个临时党支部,专门为外出人员办事服务、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乡党委、政府以外出人员(党员)服务以中心为依托,加强对外出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坚持“人到哪,跟到哪,服务到哪”的服务原则,同时做到“五个清楚”:即“对流动人员基本情况清楚,外出时间清楚,从事职业清楚,联系办法清楚,外出住址清楚”。全程代理政策咨询、解决纠纷、就业服务、维护权益,协助村干部、村民与各部门单位的联系等服务。

  2011年,中心为龙南乡进城务工人员服务达1万多人次,为村民节省200万元费用。2012年,受理各类事项11157件,办理成功率达95%以上。尤其是在2009年“5•22”、“6•18”特大暴雨面前,临时党总支和“两代表一委员”迅速行动,组织城区党员在第一时间成立党员流动服务队伍,转移群众,排除险情,安置受灾群众,使事发地段的外出龙南群众受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城区老香菇市场拆迁,农民工子女入学等各种纠纷和困难,城区流动党员都一一化解,既为群众节省了费用,又赢得了时间。

  龙南乡服务外出人员的模式,使外出人员离土离乡不离组织,避免了漏管、难管、失管现象的存在,提高政务办事效能,破解了社会维稳综治工作难题。既维护了龙泉市区的稳定,又维护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并且促进了计生工作的良性开展,达到了农民工安心、流入地放心、流出地称心的“三赢”效果。